top of page
Lenses

La Lentille
​《透镜》

Writer's pictureAlex Zhang

法国日记:我与法语邂逅的故事

Updated: Oct 1, 2022

作者:Alex ZHANG

发表时间:2022.09.04


落笔时,笔者已离开法国,准备前往美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在生活的每个节点,笔者经常会思考,“我从这个地方获得了些什么?”,“我在过去这一阶段里,看到了哪些?有哪些是想看但没看到的?“之类的总结性问题。思考这些问题让我感到愉快,不仅是因为它们能给我的旅程增添意义,而且这类思考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仪式感——就像收拾行李一样,是每次临行前必须要做的技巧活儿,可以帮我理清应该要携带着什么踏上新的旅程。


- Qu'est-ce qu'un rite ? dit le petit prince.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 C'est aussi quelque chose de trop oublié, dit le renard. C'est ce qui fait qu'un jour est différent des autres jours, une heure, des autres heures.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小王子》

通过写文章,笔者想为自己创造些仪式感,在理清“获得了什么“的同时也想“留下些什么”。笔者想分享自己的所见到更广大的网络世界里,留下此刻自己的想法,以及让与笔者有不同人生轨迹、不同经历的人们,也能看到笔者所看到的世界。笔者相信这才是互联网最初的意义:连接不同的视角,而不是相反。


现在上主题。一直以来,有很多朋友好奇我是怎么学法语的。那么在下文中,笔者想留下些自己关于法语学习的心得,以及一些相关的经验与趣事。笔者认为这个话题其实很重要:法语是通往法国生活的钥匙。


入境法国 - Nice, France(笔者摄)。


这是一个很简单明了的道理。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的:试想一位老外说他自己很了解中国文化,但他并不会说中文,你觉得他说的会是真的吗?答案显然是否然的。语言不仅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载体。不掌握当地的语言,一个人最多也只能当“长期居留的游客”,不可能真正了解当地社会。


(插句题外话:在法国的时候,常常遇到有当地人赞叹于笔者讲着“一口流利的法语”。虽然最后习惯了这种偶尔突如其来的夸奖,但一开始听到他们这种夸奖的时候笔者会有一种“膈应”的感觉:他们一开始就把我当成了外人。在美国,这种“夸奖”可能还有会点“racist”的嫌疑,毕竟是通过人的外貌来评判人的能力与归属。但笔者想了想,在中国不也这样吗!人们总会惊叹于非东亚长相的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法国生活和在美国生活往往是需要不同思维的;一个人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社会逻辑或建构硬套进在另一个社会的生活里。)


总而言之,笔者与法语的故事是由一个意外而开始的。高中一年级选课的时候,笔者本来想从众学学西班牙语,毕竟当时人在加州,西班牙语也是整个加州甚至整个美洲最实用的第二语言了。可不幸的是,选西班牙语的人太多,没名额了。笔者灵机一动,想到那岂不更好,可以学一下法语这个当时觉得很浪漫的语言,而且相对小众,能让我在一大群学西班牙语的人群中感到很特殊。笔者就因此选择了法语课,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年笔者跳级到French 3,之后还当上了学校法语社团团长,在考AP French之前还成功考取了DALF C2(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最高等级法语证书)。笔者也惊讶于自己对法语风驰电掣的上手速度,以及自己对法语风暴般的热爱(c'est un coup de foudre:)。


笔者非常感恩当时带笔者入门的法语老师。Madame教了我一共三年的法语,并支持我主办的大大小小的法语社团活动。她从Dartmouth毕业后曾经在诺曼底生活教书过数年,随后定居加州继续任教。不同于(笔者认知中的)其他在美国教法语的老师,Madame一直很热爱教学,很热爱这门科目,并一直保持着纯正的巴黎口音。拥有一位富有激情且专业的老师,对一个语言初学者保持学习热情是有很大帮助的。恩师不但让我喜欢上了法语,更让我喜欢上了学习新语言,甚至是学习本身——这些都是伴我至今的习惯。


当然,除了好老师的教导之外,自己的修行也是很重要的。跟Madame学了一年法语之后,笔者决定去法国尼斯游学一个月,并借宿在当地的一位老奶奶家里。笔者认为这一个月是我法语进步最快的时期。但这一个月的开头其实较为“惨淡”:头一周笔者很不适应100%法语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老奶奶真的是除了yes和no之外任何一点英语都不说,我们之间的交谈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手语进行。好在第一周笔者还有一位来自卢森堡的室友会讲流利的法语与英语,三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还能帮笔者翻译一下。

抵达寄宿家庭 - Nice, France(笔者摄)。


在尼斯的日子里,笔者每天都会走到这个小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博物馆里,寻找自己还不懂的法语单词并记到手机上的笔记,以便回家后继续复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在教室里学,更需要在巷子里学。如下图,笔者一般每记10个新单词就用它们组句子,在找寻乐趣的同时也巩固一下语法知识和介词、连词、冠词的运用。



在尼斯的三周,笔者走走学学一共记下了60~70组生词,让我的法语等级(估计)从A2飙升到C1,在和老奶奶告别时已经可以无障碍流畅沟通生活上常见的话题了,最后甚至还当上了笔者的父母与老奶奶之间的现场传译官。笔者怎么也没想到,当年在尼斯学的一些单词,居然会在数年后笔者来法国留学时与法国的银行、水电网公司与租房中介不断斗智斗勇时派上用场(笑)。


笔者认为,学习一门新语言需要三个“P”:parler(说)、pratiquer(练)、persister(坚持)。这三个词在我的尼斯岁月里不断闪过,让我记得在每天回家后口头读一遍记下来的单词,大声朗读出自己一组组生词拼凑出的趣味句子,并在最后以一篇法语日记结束自己的一天。和当地人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纠正你的发音:这通常是一个间接的过程,你会耳濡目染地接受他们的发音方式并自己做出调整;又或者,很多法国人也是很乐意帮助你的改正你的发音,直接和他们多交流多切磋可以让你的法语变得非常地道。况且,你学一门语言的目的,不正是为了与说那门语言的人交流,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吗。


离开尼斯后,笔者仍然坚持每天自言自语练法语,不是为了学校的作业(这从来都不会是一个能让人保持热情的方式),而是单纯觉得同一个事物我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很神奇。法语是一个非常讲究逻辑的语言:某个程度上,学法语很像学习量子力学的定律,单个句子里的不同元素(主语、动词、形容词等)像是“纠缠在一起”的粒子,不论相隔多远,其中一个元素的性别或数量的变化都会传递给其余的粒子,让你必须时刻记得你每一个词所修饰的对象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笔者来说,找到其中的规律,并推导出法语中正确的语法,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这种成就感足以让人对学习一门语言上瘾。



日落天使湾 - Nice, France(笔者摄)。


最后,学习法语可以让人接触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法语所要求的语言精确性,包括性别、时态、情态、动作顺序,能潜移默化地促使人在生活中做到更精确和谨慎。


比如,每当笔者需要连接两个或多个动词时(例如连词和从属子句),笔者会在脑海中创建一个时间线来整理动作的顺序。因此,笔者很明显地感觉到在学法语之后,自己对事件的时间顺序变得更敏感,并更习惯于思考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再比如,在学习法语的虚拟语态(subjonctif)的同时,笔者对动词中的主观臆断或情绪要求的(如aimer - 爱、douter - 怀疑、il est possible que - 是可能的, etc.)更加敏感,并从此在中文或英文里也开始斟词酌句,以确保话语没有对对方强加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不礼貌的要求。


总之,学习一门语言是一次很神奇的体验。新的语言可以帮助人打开新的世界,交往新的朋友,汲取新的思维,甚至发展新的生活习惯。但同时,学习一门语言也需要人不断地跳出舒适圈,敢说敢练,并在此过程中保持热情——笔者认为,拥有这种生活态度才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难点,而不是语言本身。但如果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可以让人学到新的生活技巧与人生态度,这不正是最好的trouvailles吗?



塞纳河上的“trouvaille” - Paris, France(笔者摄)。

2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